經過六星期的軍事衝突,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終於在俄羅斯的斡旋下簽訂停火協議,超過上萬軍民死傷與流離失所的戰爭雖暫告一段落,卻止不住亞美尼亞人的怒火,總理帕希尼揚於11月10日宣布撤出「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主權爭議區」(以下簡稱「納卡」)作為停火條件後,上千名示威者衝進國會抗議,攻擊議長並要求總理下台,以表達他們對放棄納卡領土的不滿。
今日納卡當地人用「 One Nation,Two Countries 」來形容與亞美尼亞的特殊關係及仍欲回歸祖國的盼望。
返回議長被暴打的抗議現場,讓血濃於水的同胞重返祖國是所有亞美尼亞人的共識,但對「如何解決納卡領土問題」卻有著強烈分歧。國內嚴重對立,民意的兩端是想和平解決納卡主權爭端的鴿派,和重視民族主義、不惜一切也要奪回納卡的鷹派(亞塞拜然亦然),追求雙邊和平的組織與溫和派,會受到民族狂熱者的抨擊,並被描繪成叛國賊、敵國同路人。
支撐著亞美尼亞這樣的狂熱的背後,是一段血腥沈重的歷史 —— 亞美尼亞種族大屠殺。二十世紀初,幅員遼闊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走向衰敗,激進的「青年土耳其黨人」發動政變推翻蘇丹,企圖復興「伊斯蘭土耳其」國家榮光,並將衰頹的帝國怪罪於境內信仰基督教又弱小的亞美尼亞族,終致種族屠殺。經統計,種族清洗行動造成150萬亞美尼亞人喪命,相當於現今亞國境內一半的人口。
悲憤的歷史及對土耳其的仇恨,強烈凝聚了所有亞美尼亞人的民族認同感,也是今日走上街頭的抗爭者,反對總理帕希尼揚簽署相當於放棄納卡領土與當地亞美尼亞人的停火協議的核心原因。
在遙遠的高加索有個古老傳說 : 上帝創造萬物時,賜給每個民族一個禮物,給著給著,竟然忘了亞美尼亞人。等到想起時才發現,所有禮物都送光了,剩下的只有腳邊的石頭。所以亞美尼亞人經常促狹地說「你看我們多麽富有呀!石頭多得不得了~」他們拿當地盛產的石頭蓋教堂、創作美麗雕像,而那散落一地的戰爭墳墓,也是用石頭刻鑿而成的。民族主義到底是什麼呢?是凝聚一國向心力的火種,還是大國角力下一點就燃的武器?新聞畫面播放著雙眼茫然,看著被兩軍轟炸家園的納卡居民,不知道他們還認不認為眼前的斷垣殘壁,曾是上帝賜予的禮物。
If the path be beautiful let us not ask where it l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