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德國各行各業的主題「做影展的人」,我邀請了兩位把台灣的電影帶到德國的策展人,請他們說說在柏林舉辦「台灣影展的經歷」,以及今年,他們將把什麼樣的台灣故事帶來德國。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透過電影,認識德國,更精確的說,是透過電影了解某一段德國歷史、或是某一個時期的德國社會。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在來德國以前,已經看過了不少以德國為背景的電影,所以縱使沒踏上這片土地過,對這個國家也還算有一定的認識。譬如在《Die Welle浪潮 》裡面,透過公民老師的實驗性教學,我也像劇裡的學生一樣,感受到法西斯誘惑以及納粹時代人們對獨裁領袖,那種失去理性的狂熱支持 ;而在以秘密警察全面監控的東德社會為背景的《竊聽風暴 》裡,我被主角Wiesler,用他一個人幽微良心,卻能夠照亮整個黑暗時代所感動;不過,再怎麼錯誤或令人苦痛的時代,都還有那麼一些,令那一代人懷念的美好,這是我在《再見列寧》裡看到的事情。
我們都曾經透過電影這種以影像說故事的媒介,去瞭解一些什麼,也感受一些什麼,自然而然的,就能以更溫柔與理解的眼光,看向那些不熟悉的人事物。
一直以來我也非常期待,有沒有什麼好心人士,可以系統性的把台灣的電影帶到德國,讓不熟悉台灣的外國的朋友,有機會可以透過電影,來了解我出身的土地,我來自的地方。
所以當昇達透過柏林人誌臉書專頁私訊我說想來節目宣傳影展的時候,我很開心的答應了,一方面因為主題是自己喜歡的電影,另一方面,可以感受得到台灣影展在柏林這幾年辦得有聲有色的背後,是被多麽厚重的一份對電影對家鄉的熱情支撐著,我也希望有機會能以自己的方式參與這份熱情。
節目中,策展人婕穎與公關昇達不僅聊到了在柏林舉辦影展的困難與挑戰,更多地,是分享他們對「影展」這件事的廣闊想像與它可以在這個我們稱之為的異鄉的地方,乘載什麼樣特別的任務。
訪談過程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看起來完全不同調性、對電影類型的偏好也不一樣的兩個人,竟然能夠順利地一起完成策展這樣極度需要協調性的工作。他們之間的分歧不僅沒有破壞龐雜的策展工程,反而豐富了影展片單,今年的選片《上海社會檔案》、《江湖無難事》、《日常對話》、《黑熊來了》等電影,各自分散在不同的影展主題單元中卻一致地呈現從過去到當代,台灣社會的多元樣貌。
經過婕穎與昇達的選片介紹,最讓我最期待的是「台灣黑電影」這個單元。1979-1983近五年的時間,台灣有一批以社會寫實之名,大膽描寫犯罪、肉慾與復仇的電影,佔滿整個小島的各大影廳、也捧紅了一代豔星陸小芬。在那個尚未解嚴,影視作品都需要經過警備總部與新聞局審查的時代,那上百部充斥著血腥暴力的電影,到底是如何闖關成功進入公眾的視野呢?
連結著小島歷史的、電影背後的故事,和電影本身一樣驚心動魄。透過策展人的選片脈絡,我們可以逐一梳理年輕一代沒有活過的從前,而單元中侯季然導演的同名紀錄片《台灣黑電影》,則能為上面的問題提出解答。
因為這次的訪談,所以看了不少黑電影時期的相關資料,才發現這是一段連專業影人都很少提及的台灣電影史,因為腥羶色的題材及藝術性的缺失,加之同時正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濫觴年代,受到民間喜愛的百部電影(隨口問我爸有沒有看過《錯誤的第一步》與《癡情奇女子》,他不僅立馬稱是還給我細數男主馬沙與黑電影女王陸小芬的各種逸聞八卦。XD)卻成為台灣影史教科書裡空白的一塊,這次柏林台灣影展的策展人婕穎能選擇這些台灣失落的電影在歐洲放映,足見她和影展團隊的勇氣和獨到眼光。
其實過去我總覺得電影是以餘味定輸贏、判好壞,認為動不動就打架殺人噴血裸露,依靠刺激性的戲劇才不是戲劇,以類型片為主的台灣黑電影們,是我絕對不會走近電影院觀看的題材,一直到做這集節目和婕穎、昇達聊過後,才對「看待」電影這件事有了更不一樣的理解。
好比對大師級導演來說,電影中的藝術與商業模式不能分開來思考;對優秀的策展人來說,舉辦一個以地方為題的影展,不會跳說該地的歷史來策劃,而對一個喜歡看電影的人而言,能夠透析劇情之外的故事,能帶來比情感刺激更豐富的滿足感,不過理解這些種種的過程是一條(充滿樂趣)的漫漫長路,第一站,還是要先從觀看大量不同的電影開始。今年,也一起去看柏林台灣影展吧! : )
主創團隊: Impression Taiwan 影展片單: 見 Impression Taiwan官方網站 影展時間: 21.Aug-30.Aug 2020 購票方式: 8月1號開始,進入柏林台灣影展Vimeo頁面購買Festival Pass,可於七天內不限次數收看所有影展電影 一卷票價: 15,40 € 前150送2020獨家影展提袋一只 (** 由於版權限制,柏林台灣影展電影僅限德國IP位置收看)
If the path be beautiful let us not ask where it le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