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向國會的拖拉機,德國農夫的漫漫長征

Date
11 月, 28, 2019

本週二清晨,柏林街頭出現了不尋常的景象,一台台有著巨輪的拖拉機如行軍般列隊於將消退的夜色裡,它們來自德國四面八方,筆直朝著國會旁的六月十七號大道前進。

中午十二點,在大街起點也是德國國家象徵的布蘭登堡門前,已經停放了5600台拖拉機,超過萬名農夫從自家農舍出發,集結在柏林抗議梅克爾政府九月通過的農業政策藍圖(Agrar-Paket)。

這項因應全球暖化與環保意識抬頭的草案在星期五運動席捲全球的青年、德國綠黨於歐洲議會選舉的支持率創下歷史新高後推出,顯得格外理所當然,其主要內容包括 :

  1. 修正《直接付款法》,轉移更多農業預算到NGOs、有機協會及特定政黨
  2. 為保護昆蟲與地下水、減少氮過剩問題,將限制肥料的使用量,且淘汰有爭議的除草劑「草甘膦」(俗稱的「年年春」)。
  3. 推出動物福利法草案,擴大家畜的生活空間,減少養殖密度及碳排量。符合相關養殖規定的農民,未來可申請國家《幸福動物標籤》標註於自己的農產品上。

看似無爭議的政策藍圖,卻引發了德國農民強烈的不滿,九月以來,德國鄉間田野相繼出現綠色的十字架,農民在各自的土地上表達抗議,但寧靜的十字架吸引不了媒體關注,於是十月份開始,農民仿效早前的荷蘭農夫遊行,開著拖拉機進城。經由社群媒體串連,終於在十一月的第三個週末,以拖拉機30公里的時速,花費3-4天,最遠跨越600逾公里的距離來到柏林,團結在一起表達他們的訴求。

自由貿易下的犧牲品與造成全球暖化的替罪羔羊

在與一台拖拉機一般大小的舞台上,各邦農夫代表輪番上台講述最新農業政策對他們及下一代造成的影響,例如《肥料條例》中明定了各種作物的施肥量上限、耕地與水域距離不能近於十米等等綁手綁腳的法規,在歐盟與南方共同市場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德國本地農產品將面臨更多來自國際價格競爭的同時,這項環境與農業部共同主導的政策藍圖對大部分為中小型規模家庭式經營的德國農戶來說無異於火上澆油。農民批判政府雙重標準,一方面允許進口南美洲大規模量產的便宜牛肉,一方面又用非常高的標準「指導」並限制本地農牧業的耕作養殖與加工方式。

更令農民寒心的是,目前由基民黨、社民黨和綠黨組成的大聯合政府在出台農業藍圖的政策宣傳過程中,NGO和各執政黨掌握了絕對話語權,在抗暖化議題成為主流民意與媒體寵兒的今天,居住在鄉村的農民成為了替罪羔羊,他們被指為過度耕種、榨取地球資源、害死蜜蜂的兇手,一位來自下法蘭克區的媽媽即痛訴,因為學校教師在講述全球暖化問題的過程中,沒有正確引導學生而導致了自己孩子與其他農家小孩被同學指責及霸凌的經驗。

德國食品與農業部長呼籲農民應成為環境問題「解方的一部分」

以社群媒體成功串連起各地農民的公民團體「土地連結」也邀請主導藍圖的聯邦環境部長舒爾茲和食品與農業部長克羅克娜上台與現場農民對話。在舒爾茲又老調重談蜜蜂滅絕現象,而不正視農民專業性的提問、甚至提到歐盟公民平均一年花費141歐的稅金補貼農戶,間接挑起農民與一般民眾的對立時,台下萬民示威者轉身背對舞台以示無言的抗議;克羅克娜則率先表達對農民的理解與支持,但同時也呼籲,農民應當與政府站在同一陣線,共同攜手解決環境與暖化問題。

在現場觀察,事實上參與抗爭的農民都認同永續經營、保護生物多樣性、對抗全球暖化等理念,比生活在都市的人們更貼近自然的他們,其實比任何人都在乎餵養自己的土地。諷刺的是,這些24小時和農地相處再一起,全年無休面對各種實際農業與畜牧問題的農業專家們卻被排除於政治與法規決策的過程之外。農夫在拖拉機上掛起的標語「我們要加入討論,而不是總是被討論!」、「希望消費者不要忘記了,擺放在超市冷冰冰的食品,都是我們無畏風雨生產出來的。」我想是這場農夫出走農場、願意開著拖拉機以緩慢時速日行百里來到柏林,與政府與生活在城市裡的消費者展開對話的真正原因。

而能為接續的對話找到解答的,或許只有在超市選購食材的消費者。貨架上放了兩盒同樣品質的牛肉,你會選擇比較便宜的,還是昂貴卻製成環保、碳足跡低的那一盒放進購物籃裡呢?

Dido Lin

If the path be beautiful let us not ask where it leads

Leave a comment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