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種旅人五件事系列一》如果你是舒國治

Date
6 月, 16, 2017

一日三餐,「等等吃什麼」是生物腦中登入頻率最高的句子,它是一句指令,也是動物賴以維生的訊號燈。 不過對人類來說,「吃什麼」更是一種思考,健身的人考慮怎麼樣可以吃得更均衡?父母擔憂孩子怎麼樣才吃得更營養?甚至已被新的風景撩得眼花遼段的旅人,都能透過觀察與享用在地美食,吃出一國的風土人情與根植於該國的文化。

譬如行到德國你會發現,德國人對馬鈴薯料理精細到過份的分類方式,即非常符合他們有條不紊、事事講規則的民族性,英國旅柏林作家Adam Fletcher在他的暢銷書《How to be German in 50 Easy Steps》中,便幽默地藉由馬鈴薯精準描述了德國人的特性 :

說德國人缺乏想像力真是大錯特錯。他們只是集中火力把想像力,運用在特定的事物上。例如外出服裝、官僚體系、讓句子更加複雜的複合詞、飲料混搭,而其中最有創意的,大概就是馬鈴薯的吃法。

而當發現德國人竟然把吃起來都差不多(有時只是顏色長短粗細不一樣的)香腸,變成德國各邦的特產與象徵,你會恍然大悟「啊~我原來參在一片美食沙漠」 ,原來德國香腸有這麼多種類。來柏林的必吃美食到底是什麼呢?而柏林啤酒正確的打開方式又如何?下面推薦五種尋找柏林美食的方式,讓你透過吃吃喝喝,輕鬆深入德國文化與享受柏林在地生活。  : )

1.找一間沒有豬腳的德國餐廳

如果家家戶戶的餐桌能組合為一條城市的紋理,柏林城上真的找不到豬蹄的腳印。雖說德國豬腳名滿天下,但耗時又複雜的料理方式,讓它難以成為一般德國人常做的家常料理。 一般不重視吃的德國人,早晚吃麵包,抹果醬或各種Cheese,喜歡吃鹹的加點火腿及Salami;中午吃熱食,義大利麵、豆子燉湯、豬肉排等歐系料理是商業午餐或大學Mensa(學生餐廳)的常見菜色。現代人生活忙碌,往往能與家人朋友好好相聚聊天的機會只有晚餐時間,重視吃食的德國家庭,也會在晚上好好煮頓熟食,厲害的煮婦煮夫們,能把馬鈴薯蒸的、煎的、炸的、燉爛的、磨泥的,無極限地變出各種花式,想見識懂吃的德國人的日常餐桌,建議大家找一間沒有豬腳的德國餐廳,比如米特區的LokalLebensmittel in Mitte,美麗山區的Martha’s,諾伊克爾區的Wirtshaus zum Mitterhofer都是值得推薦且帶有柏林特色的德國家庭廚房與創意料理。

2.買一份街頭小吃

如果說一個城市的氣味來自街頭小吃,那柏林聞起來就是Döner與咖哩香腸。Döner Kebap是像沙威瑪一樣的旋轉烤肉串小吃,在土耳其語中,Döner意味著旋轉,而Kebap就是烤肉。初來柏林的朋友總錯認Döner為來自中東的Shawarma,事實上Döner是土耳其移工改良家鄉烤肉串後,在柏林發明出來的速食料理(有興趣了解Döner故事的朋友可閱讀:熱炒蔬菜沙威瑪),其使用的麵包與醬料,都有異於中東或土耳其本地的沙威瑪。另外餅內夾薯條、僅包新鮮炒蔬菜的素食Döner,也是柏林式旋轉烤肉的獨有特色。另一種必吃的柏林小吃咖哩香腸,其起源也與工人有關。相傳咖哩香腸的誕生,正值1949年盟軍佔領時期,咖哩香腸創始人霍伊韋爾女士,從駐德英軍士兵手中獲得了幾種英式醬料後,與辣醬、番茄泥、12種印度香料混合,製作出一種風味獨特的醬汁,並搭配上煎香腸一起出售。戰後滿目瘡痍的柏林有許多工人參與城市的重建工程,這道價格低廉又份量充足的小吃,很快地受到了工人們的歡迎。1950年代中期,柏林人開始將霍伊韋爾女士的創意發明取作「咖喱香腸(Currywurst)」,位於U2地鐵站Eberswalder Straße的鐵軌下小吃攤Konnopke’s Imbiss,與連鎖店Curry 36最受觀光客歡迎。

3.喝一口柏林自產啤酒

person holding handle of faucet
帶有氣泡感的柏林啤酒,是旅人來德國無論冬夏都必須暢飲一翻的飲料。而到了柏林,你不只得喝,還得更「柏林」地喝!

  • 河邊湖邊喝啤酒:

    啤酒花園(Biergarten)是傳統人們夏天喝啤酒的地方,在德國有悠久的歷史,好友們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熱熱鬧鬧,大口牛飲,自是暢快。但我覺得更愜意放鬆,更適合旅人的喝酒方式,是懶懶地躺在河堤躺椅或沙灘草皮上,和朋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有一口沒一口地喝。沿著Spree河有許多沙灘酒吧,雅買加風情的YAAM Beach、 博物館島上的Strandbar Mitte、還有河邊的聚會地點AdmiralbrückeHolzmarkt Pampa都是舒服閒適,能讓人好好放空又不過於荒僻的河岸沙灘。而喜歡安靜的朋友,最好能買一手啤酒,到郊區或是城市森林公園如各個VolksparkTiergarten裡的湖泊旁,將啤酒冰鎮在湖裡,躺一下午,聽樹葉沙沙,看白雲悠晃,那將是你的柏林夏天,最清涼的美夢了。

  • 小農市集喝啤酒:

    來柏林怎麼能夠不喝口小農釀造的產地啤酒。柏林產的啤酒因小麥品種及水質氣候,多偏酸,當紅的Pale Ale精釀啤酒和高啤酒花與酒精濃度的IPA啤酒帶有果香、草地、土壤的氣味,因受消費者歡迎,也是小農時常釀造的啤酒種類。一般柏林小農的自釀啤酒,多會寄賣在各個區域雜貨店,或是直接上市集擺攤,如果趕不上市集的朋友,能到連鎖啤酒小店Getränkefeinkost購買。

  • 廢墟屋頂喝啤酒:

    這是只有少數柏林人才知道的秘密基地,抵達這座屋頂,需要一點點勇氣、一點點好奇心和一點點體力。1882年,啤酒公司Borussia在柏林東部Niederschöneweide建了專生產旗下品牌泉源熊(Bärenquell)的釀酒廠。1898年,Borussia被舒泰斯酒廠併購,轉而生產Schultheiss白啤,後又幾經易主,直至1994年4月1號正式關閉。荒廢超過二十年的Bärenquell釀酒廠尚未有任何開發計劃,閒置的建築物目前是塗鴉藝術家的練習畫布、附近孩子放課後的玩樂基地、廢墟探險者的挖寶處以及看夕陽的秘密場所。無酒的釀酒廠,人去了,樓空了,酒沒了,只等有心旅人,爬上屋頂乾杯了。

4.點一碗越南河粉

soup dish in white ceramic bowl
近代柏林的庶民文化與移民歷史息息相關。許多柏林人都有移民背景,如果不特別聊天其實很難發現他們晚餐在家都吃湯麵、 跟爺爺奶奶說話要用某個前南斯拉夫語。柏林東部有個越南村(DongXuan Center),像台北後火車站,販賣各種批發物及雜貨,來往的都是越南人,隻身在這裡,恍如身在東南亞。在越南人的大本營中,一定找得到最好吃的越南美食,越南村的越南河粉Pho跟現烤烤肉飯Bun Cha是必點料理。兩德分裂之際,東德人紛紛逃離至西德,DDR境內勞力短缺,因此與北越簽訂互助協定,招募越南勞工來東德(而西德地區的越南移民多是越戰時期難民),大量的移民漸漸在柏林發展成一個穩定聚落,越南村的餐廳內常常看見老一輩的越南人為子女辦婚宴或孫兒的彌月酒辦桌(和台灣傳統的辦桌餐廳非常相似,廳前的小舞台上有卡拉OK伴唱機,只是越式辦桌不坐圓桌,男女通常分開坐在長型的餐桌上)。 有些融合需要外力的幫助,有些需要的只是時間,越南人是德國最成功的移民典範,他們社會融合的過程中也適當地保留了原生母國的文化,而當自己的國家這樣的被一群外地人嚮往,當本地居民有餘力包容那些突如其來的意外鄰居,仔細想想,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如果想感受這樣地幸福,在柏林街上偶遇越南小店的時候,就不妨進去喝碗湯麵吧!

5.聞一點異國鄉愁

street_food3
有人說這兩年在柏林,想看一群很潮的人(hipster)吃東西,就去Street Food。其實一開始,我不太懂”去” Street Food是什麼意思,Street Food直譯就是街上賣的食物,台灣人習慣稱它為小吃,像柏林這樣大的城市,街道阡陌縱橫,所謂的街頭小吃,理當散落在市井阡陌中,我又該刻意路過哪個轉角才能 ”抵達” Street Food呢? 幾年前十字山區(Kreuzberg)的一間舊市場Markthalle Neun(九號市場)面臨改建計劃,經當地居民抗爭後,成功保留市場原貌,幾個年輕人找了投資人活化市場,邀請城市裡的外國人上市場擺賣家鄉料理,一食之間,全城狂熱,不在街道上的Street Food蔚為流行,成為柏林外地人下班後及週末聚會的好地點。除了固定星期四營業的九號市場Street Food,專門舉辦街頭小吃活動及外燴服務的Bite Club,在夏日週末也會挑選如廢棄工廠Raw Gelände、 河岸空船等地,規劃不同主題的異國小吃Event,例如早餐市集、Coffee Cupping品嚐會、柏林啤酒節等。為了打品牌知名度,這樣地活動吸引許多當地店家來擺攤,而對一般消費者來說,能夠在小小的場域內品嚐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也是再方便不過的事了,只是當家鄉的味道變成一種流行,被翻譯成 Street Food的小吃已經不再是我印象中,市井小民們穿梭在街頭巷尾尋找,與整個城市氣味緊密相合的小販攤商了。不過,這些又有什麼關係呢?吃到好吃的食物卡實在,鄉愁什麼的,呿,一邊涼快去。(更詳盡的柏林street food訊息詳見:柏林street food market

Dido Lin

If the path be beautiful let us not ask where it leads

Leave a comment

Related Posts